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和专业群建设计划
工 作 动 态
2022年第8期
(总第79期)
双高计划建设办公室 2022年3月13日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已经明确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方向。“双高计划”建设就是一场高职教育提质升级的攻坚战,要求我们必须做到办学定位有“高度”、专业群建设有“精度”、产教融合有“深度”、人才输出有“认可度”,方可以确保学院重点任务的高质量完成。段文美院长在学院第三届“双代会”上所作的《优质校打赢收官战 双高计划再启新征程 全面推进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报告中关于下一步工作的思路和安排,吹响了2022年全力推进“双高”建设的号角,为实现以“一引领、双驱动、铸八新、六提升”的“1286”建设总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现截取如下:
2022年“双高计划”建设的思路与展望
结合学院具体工作实际,如果说2019-2021三年间,学院在多个领域实现了从“0”到“1”的实质性突破,那么我们下一步就是要在“1”的基础上,聚焦省级“双高”院校建设目标,实现高质量发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一、关于高质量完成学院重点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育人为本,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双高建设”明确强调高职教育必须坚持五育并举、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原则,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精神培育、专业知识传授、技术技能培养有机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坚定社会主义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方向。为此,这就要求我们:
一要完善好顶层设计,构建德育体系,拓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实施路径,健全德技并修、知行合一的育人机制;二是要打造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金课”,以思政课程为中心形成育人圈层效应,避免课程狭隘化、“泛娱乐化”、简单化,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坚定政治方向、养成政治信仰、内化职业素养,明确时代使命与青年责任;三要完善师资培训体系,践行好认知、理论、实践层次的结合,制定完善好三位一体、进阶式、多元化培训方案,增强全员教师的思政意识、理论自信与教学实践能力;四是要围绕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优化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从道德品行、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多维评价学生,提升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推动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再升级。
(二)引领发展,主动重构专业群体系
积极促进学院专业建设方向由碎片化的专业教育输出向集群化供给转变,既是深化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期经济社会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的必然要求。所以,打造高水平品牌特色专业群必须坚持“精确供给、精准创新、精细管理、精益质量”建设原则。
首先,我们要明晰专业群建设方向,继续进行专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推进专业群体系重构。现在高职研究领域的最新理论提出,将专业群体系分为融合型专业群、新生型专业群、特色型专业群三种类型。对照学院专业群建设现状,与大家分享这个知识点,就是希望能够有所借鉴。所谓融合型专业群建设,不是将传统专业简单组群,而是在原有专业中进行筛选与升级,选择优质专业单元融合领域相关新生单元组建专业群,形成优势互补,以适应传统专业领域的技术技能升级与职业迭代;新生型专业群则是顺应产业链与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用新增专业组群服务社会职业与岗位的新需求,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数字人才与新技能人才;特色型专业群是指根据产业导向与自身办学优势,将关联性强、特色突出的专业进行组群,凝聚合力,协同发展,形成品牌效应,提升辨识度,打造引领发展的高水平特色专业群。其次,要在专业群管理过程中,继续强化专业群管理体系建设与教学资源整合,通过权力充分下沉和组织结构扁平化,突破院系一元管理壁垒,推动管理体系向专业化、多元化、开放化、系统化转变,实现依据专业群特点与需求,精准配置资源、共建共享。最后,要建立完善专业群评价体系,持续修订完善质量评价标准,实施多维度评价,并及时反馈、调整、优化专业群结构,整体提升专业群质量。
(三)德技兼修,强化“双师五能”
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学院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抓手。如果说,教师是学生技术技能提升、理论知识学习、职业素养养成的引导者与领路人,那么“双师型”教师就是师资队伍的领头雁、带队人,所以“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提质升级的重中之重,是高职的立教之本。而要加快组建一支高质量、高水平、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就必须要跳脱当前师资建设重知识轻技术、重学历轻能力、重聘任轻培育的困境,重点强化“双师型”教师教学基础、业务实践、“课程思政”、科研创新、数字教学五项能力。
教学基础能力强调提升教师教学业务水平,通过转变教学方式,打造“有机课堂”,引导学生思学交融,更好地吸收与内化专业知识;业务实践能力侧重提升的是教师指导专业核心实训课程能力,和指导专业竞赛与专业技术等级等能力;“课程思政”能力注重增强教师自身的政治信仰、职业素养与理论自信,特别要强化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技巧;而科研创新能力重点强化的是教师课程开发、产品创新、技术服务、项目研发等能力,是为整体提升教师思维技能的创新水平;数字教学能力强调提升教师适应智慧育人环境能力,特别是应用数字教学工具的技术技能,实现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目标的能力。
(四)双向赋能,推进校企“命运共同体”
加强产业行业与高职教育的交叉融合,是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也是培养高技能职业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只有校企强强联手,实现双向赋能,才能真正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为此,需要我们在以下方面发力。
第一,健全育人机制,为校企“命运共同体”注入建设动能。完善顶层设计的重点是要将机制保障贯穿于校企合作的全过程,明确权利责任,完善利益驱动,共建学院、工作室、培训中心,实现校企同频共振,各自配置资源,取长补短,协同育人;第二,顺应产业链发展,激发校企合作内能。根据产业链发展,校企协同优化专业群建设,尤其是在“新生型专业群”建设中,要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定期更新岗位需求与用人标准,前瞻性地提出专业设置意见。学院也要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与条件,要与企业共同设计专业课程、开发教学项目、制定课程计划,使人才专业能力符合企业需求,精准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第三,要搭建高水平实践平台,产生协作势能。通过校企共建技术技能实践平台、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协同打造应用型、技术型、创新型人才培养高地,共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第四,要推动校企共建研发部门,持续释放化学能。其中,教学研发主要是为师资研讨、培训与交流搭建平台,实现校企协同开发专业与课程。技术研发要提倡校企共建技术技能、项目、产品研究院,提升技术与创造能力。
(五)质量先行,完善制度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是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完善制度体系是高职高质量发展与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障。完善制度体系必须确保人才质量有评定标准、有保障体系、有改进依据。
一是要细化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按照社会需要、行业标准与企业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关键要素量化,健全保障体系,完善管理制度;二是要着重建设1+X证书制度,提升人才专业性与复合性水平,凸显高职类型教育的职业性、开放性与终身性;三是要保障政策有效实施、顺利落地,努力推动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效衔接、融通与转换,通过“X”加强“1”的专业水平与技术技能。
(六)服务升级,打造智慧育人环境
在教学环境方面,主要是要根据学生发展规律与专业特点,持续推动教学技巧与方法改革,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使课程向个性化、信息化、数字化转变,满足“00后”学生多样化与碎片化的学习需求,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作为高职教学重要载体,目前要破解教材内容后置、产业脱节、更新缓慢的困境,一是要通过强化企业协同,将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训有效衔接、有机融合,突出教材内容的职业特色;二是要积极探索互联网+教材建设,加强立体化、个性化、动态化的线上教材开发力度,匹配在线精品高职教育课程,实现协同增效。
在管理环境方面,要积极引入先进理念、人才与设备,促进校园管理信息化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搭建一体化的线上服务平台。积极运用体系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手段与工具,创新管理模式,为学院综合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服务好学生学习生活、教师教学科研、行政人员的管理育人等统筹。
二、未来发展与展望
党的十九大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要求,拉开了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大幕。由此可见,“双高建设”大背景下的学院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在“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问题上达成育人共识。
为此,学院的高质量发展一是必须要突出高职“类型教育”的职能定位。正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篇明义指出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高职教育兼具“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双重属性。随着山西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亟需我们凸显类型教育的功能属性,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纵向贯通,“经济社会发展与职业教育集群”横向融通的现代职教发展体系,培养亟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是必须坚持“质量至上”的建设标准。高职教育经历了从诞生到地位确立、规模扩张、内涵提升再到跨越发展的过程,“双高建设”的实施已经将高质量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我们学院想要跟上国家高职教育改革步伐,就必须深化质量理念,树立质量意识,明确质量标准,营造质量氛围,特别是要在提升总体办学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高水平课程教材建设、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完善产教资源融合等方面,持续破题发力。
三是必须强化“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显著标志和重要特征,也是长期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我们的专业设置、课程教学必须“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紧跟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打破根据教育门类纵向设置专业标准的传统理念,横向贯通行业企业对修订完善专业课程标准的参与方式,激发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内生动力。
同志们,学院过去的三年在人才培养、专业(群)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取得15项国家级、50项省级及以上标志性成果,实现了优质校建设目标任务的圆满收官。2022年“双高建设”新征程顺利开启,我们必须继续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抓住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发展机遇,继续沿着已形成“内部治理为基,专业建设为要,产教融合为魂”的建设思路,坚持党建引领“双创+双高”,通过双轮驱动助力发展、铸就完成高职党建“新样板”、人才培养“新高地”、高职改革“新标杆”以及德技并修“新团队”等八新目标,实现以“一引领、双驱动、铸八新、六提升”的“1286”建设总目标和81项国家级、264项省级及以上的预期建设成果;全院上下凝心聚力、开拓进取,解放思想、敢为人先,都在为把我院建设成为支撑改革、引领发展、特色鲜明、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高职院校砥砺前行,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献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