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学生涉水活动日益频繁,溺水隐患随之攀升。为切实守护学生生命安全,筑牢校园安全防线,从增强安全意识、掌握预防技能、科学应对险情等维度发力,全面构建防溺水安全防护体系。
溺水是导致青少年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看似平静的水面下隐藏着复杂危险:江河湖泊可能有暗流漩涡;水库池塘水情不明,水底障碍物多;即使是游泳池,在缺乏安全措施或监护的情况下也可能发生事故。每年都有不少青少年因此丧生,警示我们危险就在身边。

为了有效预防溺水事故,我们要牢记“六不两会”原则:
“六不”
1、不准私自下水游泳;
2、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
3、不准在无成人带队的情况下游泳;
4、不准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
5、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6、不准不熟悉水性的学生擅自下水施救。
“两会”
1、发现险情会相互提醒、劝阻并报告:如果看到有同学准备去危险水域游泳,或者已经在危险水域中,要及时提醒和劝阻,并尽快向老师、家长或相关部门报告。
2、会基本的自护、自救方法: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护自救技能,在关键时刻能发挥大作用。比如,不慎落水时要保持冷静,不要惊慌挣扎,尽量放松身体,采取仰漂姿势,等待救援;如果附近有漂浮物,要迅速抓住,增加浮力。

若发现有人溺水,应争分夺秒施救,但务必首先确保自身安全,并遵循科学方法:
1. 立即救上岸,操作步骤:从溺水者背后靠近,托起其头部或胸部,确保其面部露出水面,然后将其拖上岸。
注意事项:自身安全:确保自身安全,避免被溺水者拖入水中。
优先呼救:呼叫专业救援人员或使用救生工具。
2. 判断溺水者的状态
清醒,操作步骤:更换湿衣服,用干毛毯或棉被包裹,保持温暖,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送往医院。
昏迷,有呼吸:操作步骤:将溺水者摆成侧卧位,清除口鼻内的泥沙、杂物或呕吐物,解开衣领,保持气道通畅,拨打120等待救援。心脏骤停:操作步骤: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同时拨打120。
3. 实施心肺复苏(CPR)
开放气道(A):操作步骤:使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清除口鼻内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人工呼吸(B):操作步骤:捏住鼻子,用嘴巴完全包住溺水者口唇,每次吹气1秒,确保看到胸廓有效的起伏运动,进行2次人工呼吸。
胸外按压(C):操作步骤:按压频率100-120次/分钟,按压深度5-6厘米,按照30次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30:2)的比例进行。
4. 避免急救误区
倒挂控水:无法改善缺氧状态,可能造成再次窒息,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干等医务人员:心肺复苏黄金时间4-6分钟,呼吸循环一旦停止,每耽误1分钟,抢救成功的几率下降7%-10%。
仅单纯胸外按压:溺水属于窒息性心脏骤停,人工呼吸必不可少,单人施救时应先畅通气道进行人工呼吸。
参考出处
《中国红十字会急救手册》《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肺复苏南》


在酷热夏日,清凉水域充满诱惑,但暗流、漩涡、水草等危险暗藏。同学们要敬畏生命,下水前牢记“六不原则”,远离危险水域。让我们以实际行动为生命安全保驾护航,在享受夏日清凉的同时,拥抱平安。
编辑:王张宁(学生) 审核:张诗怡 终审:吴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