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党员教师第5次政治理论学习材料
日期:2020-05-18  发布人:  浏览量:

党员学习材料

1. 习近平在山西考察时强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势而上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2. 历史交汇之时,习近平为何赴山西大同考察

3. 两会前夕,总书记外出考察传递鲜明信号

4. 我院党委中心组(扩大)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宣传部

2020518



党员学习资料

习近平在山西考察时强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乘势而上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在高质量转型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书写山西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初夏时节,三晋大地山峦叠翠,万物勃发。5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在山西省委书记楼阳生和省长林武陪同下,先后来到大同、太原等地,深入农业产业基地、移民新村、文物保护单位、改革示范区和企业等,就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进行调研。

5月11日至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山西考察。

11日下午,习近平首先来到大同市云州区,考察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大同黄花种植有600多年历史,是当地主导产业。近年来,在龙头企业、合作社引领下,黄花产量品质稳定,销路和价格也有保障,去年带动贫困户户均收入1万多元。习近平步入田间,察看黄花长势。正在劳作的村民们围拢过来,习近平向他们了解黄花的田间管理、市场价格、产品销路等。他指出,乡亲们脱贫后,我最关心的是如何巩固脱贫、防止返贫,确保乡亲们持续增收致富。希望把黄花产业保护好、发展好,做成大产业,做成全国知名品牌,让黄花成为乡亲们的“致富花”。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离开种植基地,习近平来到邻近的云州区西坪镇坊城新村考察调研。这个村是易地搬迁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7户158人,2018年开始入住以来,依靠发展黄花特色产业等实现了全部脱贫。习近平走进村技能培训服务站,了解新村易地扶贫搬迁情况,察看黄花产业相关产品展示,对大同市开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做法给予肯定。他指出,易地搬迁不仅是为了解决住得好的问题,更是为了群众能致富。要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精心选择产业项目,确保成功率和可持续发展。要把群众受益摆在突出位置,从产业扶持、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等方面出台政策,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既要当好乡村产业项目的组织者、推动者,又要当好群众利益的维护者。习近平对广大基层干部为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所做的艰苦努力表示肯定。

在搬迁户白高山家,习近平察看了院落、客厅、厨房、卫生间等,并同一家人坐在炕沿儿上拉家常。白高山告诉总书记,过去他们住的是土窑洞,如今搬进了独门独院的大瓦房,就近务工,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去年儿子娶了媳妇,今年老两口就抱上了孙子,日子越过越红火。习近平高兴地说,共产党是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利益的,现在不收提留、不收税、不收费、不交粮,而是给贫困群众送医送药、建房子、教技术、找致富门路,相信乡亲们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接下来要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美好。易地搬迁群众来自不同的村,由过去的分散居住变为集中居住。要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加强社区环境整治,开展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爱国卫生运动,确保群众既能住上新居所,又能过上新生活。

离开村子时,村民们向总书记道别。习近平祝愿乡亲们生活幸福美满。

傍晚时分,习近平来到云冈石窟考察。云冈石窟始建于1500多年前,是中外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佛教艺术与石刻艺术相融合的一座文化艺术宝库。习近平仔细察看雕塑、壁画,不时向工作人员询问石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情况。他强调,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游客们看到总书记,纷纷高呼:“总书记好!”习近平向大家挥手致意,并叮嘱景区工作人员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要加强引导、控制人流,避免因大规模人员聚集引发疫情复燃。

山西是全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12日上午,习近平来到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政务服务中心改革创新展厅,听取示范区建设和运营情况介绍,察看了创新产品展示。习近平强调,长期以来,山西兴于煤、困于煤,一煤独大导致产业单一。建设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是党中央赋予山西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实现山西转型发展的关键一招。山西要有紧迫感,更要有长远战略谋划,正确的就要坚持下去,久久为功,不要反复、不要折腾,争取早日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随后,习近平前往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考察调研。这家企业依托先进生产工艺,以其“超薄、超平、超硬”的产品特性取得快速发展。习近平走进生产车间,察看企业转型升级产品展示,了解企业运行情况。在光亮机组前,习近平饶有兴致地观看了厚度仅有0.02毫米的不锈钢箔材“手撕钢”产品。习近平指出,产品和技术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希望企业在科技创新上再接再厉、勇攀高峰,在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方面迈出新的更大步伐。现在,全国防疫工作进入新阶段,既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同时面临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希望企业不要麻痹松懈,继续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措施,更好复工复产,做到安全生产、健康生产,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努力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

汾河是山西的母亲河,也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在太原市区有9条主要支流。由于历史原因,汾河水一度受到严重污染。2017年6月,习近平在山西考察时提出让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要求。为提升汾河水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太原市开展了“九河”综合治理工程,2018年全面完工。12日中午,习近平专程来到汾河太原城区晋阳桥段,听取太原市汾河及“九河”综合治理、流域生态修复等情况汇报,沿河岸边步行察看汾河水治理及两岸生态保护、城市环境建设等情况,对太原汾河沿岸生态环境的沧桑巨变表示欣慰。习近平指出,治理汾河,不仅关系山西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也关系太原乃至山西历史文化传承。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把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推进能源革命、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统筹起来,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持续用力,再现“锦绣太原城”的盛景,不断增强太原的吸引力、影响力,增强太原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河岸边,许多市民正在休闲健身,看到总书记来了,争相围拢上来向总书记问好。习近平祝大家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12日下午,习近平听取了山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对山西各项工作予以肯定。习近平指出,当前我国外防输入压力持续加大,国内疫情反弹的风险始终存在。要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完善常态化防控机制,坚决防止疫情新燃点,决不能前功尽弃。

习近平强调,要更加及时有效解决企业恢复生产经营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把扩大内需各项政策举措抓实,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强做优,发挥重大投资项目带动作用,落实好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要求,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实施一批变革性、牵引性、标志性举措,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在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上不断取得突破,持续在国企国资、财税金融、营商环境、民营经济、扩大内需、城乡融合等重点改革领域攻坚克难,健全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奋发有为推进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指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扬“右玉精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抓好“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扎实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引导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山西沿黄地区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

习近平强调,要着力夯实农业农村基础,加大粮食生产政策支持力度,坚决守住耕地红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做好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工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强化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兜住民生底线,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加快补齐这次疫情暴露出的公共卫生体系方面的短板弱项,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

习近平强调,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建设,坚持不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提升道德情操、树立良好风尚、增强文化自信。

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不懈抓好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旗帜鲜明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

丁薛祥、刘鹤、何立峰和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陪同考察。

历史交汇之时,习近平为何赴山西大同考察

全国两会前夕,习近平再次出京考察,直奔山西。两个月接连考察四个省,这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总书记行程最密集的出京考察。2020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之年。这样的时间节点,最显大势。在山西之行的第一站大同,总书记重点关注的就是如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习近平山西之行第一天考察地示意图

一株“忘忧草”万户脱贫计

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是习近平在大同的第一个考察点。立夏刚过,黄花正处于种苗繁育阶段,满目翠色。

云州区地处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里气候严寒、十年九旱、土地贫瘠,曾是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何以脱贫?已有600余年种植史的黄花进入了视线。黄花耐瘠、耐旱、易活,兼具食用、加工、观赏等功能,近年来已经成为农民脱贫的“当家花旦”。

云州区是闻名全国的“黄花之乡”,每年7月前后进入盛产采摘季。

4月,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为柞水木耳点赞,“小木耳、大产业”。为了把小黄花做成大产业,云州区的政策够“硬核”:每栽种一亩黄花补贴500元,集中连片200亩以上的黄花种植园全部配套水、电、路,全区中小学操场、有硬化场地的单位为黄花晾晒腾地让路。

目前,云州区黄花种植面积达17万亩,产值达7亿元。采用云州模式,大同全市15000多户贫困户因此脱贫致富。“大同黄花”入选全国产业扶贫典型案例。

在种植基地,习近平步入田间察看黄花长势,同正在劳作的村民亲切交谈。习近平说,黄花也能做成大产业,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要保护好、发展好这个产业,让黄花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草”。

习近平:黄花菜大产业人民致富好门路

习近平上一次赴山西考察是三年前的2017年6月。他到了吕梁山区,实现了走遍全国11个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夙愿。他还在太原主持召开了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那次考察期间,他强调脱贫攻坚要强化落地,吹糠见米。

这次再到山西,全省58个贫困县已经全部摘帽,贫困发生率已降至0.1%以下。总书记的调研重点也转为了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情况。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收官之后怎么办?中国正在谋篇布局。

习近平考察的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2019年产值6500万元,贫困户户均收入14800元。基地工作人员说,今年克服疫情影响,预计产值可达8000万元。

慎终如始总书记牵挂乡亲们的长远之计

习近平在大同考察的第二站,是云州区西坪镇的坊城新村。这是由西坪镇原大坊城村和西咀村合并而成的易地搬迁村。

坊城新村于2016年开建,2018年入住。整村搬迁196户412人,其中贫困户77户158人。搬迁完毕后,村里重点发展540亩黄花特色产业,种植经济林660亩、小杂粮290亩。截至2019年年底,坊城新村77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

在坊城新村,总书记走访了村民白利军一家五口。这一天,也是白利军儿子出生第67天。

31岁的白利军是村里的电焊工,父母除了种植黄花,日常也打一些零工,再加上土地流转租金等,2019年全家收入7万元左右。

三年前考察山西时,习近平也曾探访一处易地扶贫搬迁的集中安置点——岢岚县宋家沟新村。总书记当时说,实施整村搬迁,要统筹解决好人往哪里搬、钱从哪里筹、地在哪里划、房屋如何建、收入如何增、生态如何护、新村如何管等具体问题。这一个个问题,是老百姓的小账,也是国家的大账。

慎终如始,关心乡亲们今后的长远之计;继往开来,真正让好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这是习近平始终萦怀的大事。上个月在陕西,总书记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接下来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3月27日,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时也提出,要研究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十四五”规划衔接。

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这正是中国之治的优势。

从莫高窟到云冈石窟

习近平在大同的第三个考察点是城西武州(周)山南麓的云冈石窟,它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2019年8月,总书记赴甘肃考察时,首站就是赴敦煌莫高窟考察。

中国三大石窟

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公元460年),距今已近1600年。这是北魏王朝定都平城(大同)之后精心打造的皇家佛教圣地,历时近70年完成。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云冈石窟按照石窟形制、造像内容、样式发展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早期的“昙曜五窟”(第16-20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

云冈石窟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

在云冈石窟,习近平走进洞窟仔细察看雕塑、壁画,详细询问石窟开凿历史、艺术风格、文物保护等情况。他说,云冈石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这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

2018年10月,云冈石窟研究院与浙江大学合作利用3D打印技术复制出第12窟“音乐窟”。这座高9米、宽11米的大窟实现了积木式拆装,5辆标准集装箱车就可拉运,一周即可组装完成布展。

2019年在敦煌莫高窟,习近平提出,要坚持保护优先的理念,将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代代相传。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告诉《时政新闻眼》,云冈石窟的病害主要来源于雨水冲刷和山顶渗水,目前主要采取的方式是疏通山顶上的水道,并对岩石裂缝进行环氧树脂粘接,防止渗水。

2019年在甘肃考察时,习近平提出,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不断坚定文化自信。从敦煌莫高窟,到大同云冈石窟,总书记用实地踏访启迪国人:当今年代正是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黄金年代。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



两会前夕,总书记外出考察传递鲜明信号

距2020年全国两会召开还有10天左右,习近平总书记开启了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的第6次地方考察。从乡村到企业,从脱贫攻坚到文物保护,从河流治理到改革试验区发展……行程满满,内容丰富。

今年全国两会召开本就有特殊背景。一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二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三是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经济社会运行逐步趋于正常。

在这次重要会议前夕,总书记到地方考察调研,释放出的信号非常鲜明。

信号一:时不我待!必须打赢打好脱贫硬仗

脱贫攻坚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最为牵挂的事。

面对战“疫”战“贫”加试题,如何啃下硬骨头,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全面小康,无疑是今年全国两会关注的重要议题。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

上个月在陕西考察,总书记关心柞水的木耳产业,被网民赞为“最强带货员”,也让“小木耳,大产业”背后蕴含的产业扶贫思路深入人心。

“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针。”这次在山西考察,习近平总书记第一站就来到大同市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再次聚焦产业扶贫,点赞让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摇钱草”。

有网友给第一观察留言说:“‘柞水木耳炒云州黄花’,总书记的考察接地气,也是给大家致富支招儿。”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产业扶贫贵在精准,柞水县有柞水县的办法,云州区有云州区的思路,各地开展产业扶贫关键就是因地制宜,要有自己的特色,避免同质化。

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

搬迁之后,下一步怎么办?总书记说:“乐业才能安居。”

当搬得出的问题解决后,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是总书记关注的重点。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新楼新房固然十分重要,但易地搬迁不能只满足房子,不考虑票子。贫困群众更多的幸福感,来源于生活有着落,增收有门路。

“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完成的任务,全党同志务必共同努力。”3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吕梁山区,作出这样的部署。

3年后,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山西,了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情况,在调研摸底的同时,为各级领导干部一鼓作气、打赢打好脱贫硬仗作出表率。

信号二:长远之计!增强战略定力

一个战场,激荡着两场战役。

“云冈大佛遮黑纱,城市处处脏乱差。”曾几何时,扬洒的煤尘令大佛失色,污浊的烟气使行人掩鼻。

空气质量差、环境污染重,曾是山西给人的固有印象。三晋大地,不仅是脱贫攻坚的战场,生态治理同样如火如荼。

3年前,习近平在山西考察时强调,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

从浙江之行重访安吉县余村、察看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到赴陕西深入秦岭了解生态修复,再到此次来到山西考察汾河综合治理……疫情发生以来,在总书记的多次考察活动中,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始终。

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能否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关乎全面小康成色,更关乎人民群众最切实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这是总书记心中的“国之大者”,也是老百姓的共同心愿。

当前,战“疫”进入常态化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按下“快进键”。不仅顾“疫情防控”的眼前,更谋“绿水青山”的长远。“战略思维+战略定力”,这是我们的制胜一招。

信号三:迈向高质量!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

山西因煤而兴,又因煤而困。从“一煤独大”迈向现代多元,是山西经济发展必须破解的重大课题。

基于此,党中央赋予山西一项重大任务——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成为全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该类型改革试验区。

2017年6月,总书记到山西考察时,对转型综改的先行者寄予厚望。

他说,“山西要用好这一机遇”“真正走出一条产业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新路”。

课题破解得如何?任务完成得怎样?此次山西之行,总书记专程来到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政务服务中心听取相关情况汇报,亲自检查“作业”。

上个月在西安考察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恢复运行等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同样体现了党中央的信心和决心。

当前,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特殊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繁重。但越是形势复杂、任务艰巨,越要坚持做好自己的事,坚定走好自己的路。

我院党委中心组(扩大)专题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5月15日上午在勤政楼四楼会议室我院党委中心组(扩大)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总支书记及部分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党委书记冯瑞明同志主持。

会议首先由宣传部部长杜焕香领学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党委副书记、院长段文美强调,我们要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全院掀起学习热潮,贯彻落实到学院的各项工作中;正值非毕业班开学之际,更要严格按照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继续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加强过程管理闭环,做好开学复课的一切准备工作;通过学习,各部门一定要压实责任、主动履责、踏实工作、攻坚克难,争创一流,不负总书记的期望和嘱托。

党委书记冯瑞明在讲话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考察,对山西的转型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学院全体党员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第一,领会深“一个思想”。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在高质量转型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书写山西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第二,贯彻好“四篇文献”。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与学习贯彻“三篇光辉文献”结合起来,落实好七点要求:一是要更加及时有效解决企业恢复生产经营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二是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扬“右玉精神”;三是要着力夯实农业农村建设基础,加大粮食生产政府支持力度;四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五是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建设;六是要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不懈抓好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七是要坚持党对全面工作的领导。

第三,落实细“六新要求”。在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上不断取得新突破。

第四,牢记住“八个嘱托”。一是要把黄花产业保护好、发展好,做成大产业,做成全国知名品牌,让黄花成为乡亲们的“致富花”;二是要把中国共产党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三是共产党是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利益的,现在不收提留、不收税、不收费、不交粮,而是给贫困群众送医送药、建房子、教技术、找致富门路,相信乡亲们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四是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要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五是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六是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七是正确的就要坚持下去,久久为功,不要反复、不要折腾,争取早日趟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八是继续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措施,更好复工复产,做好安全生产、健康生产,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努力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

第五,担当起“一个重任”。山西要成为全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第六,发力准“三个领域”。改革创新从转型发力,真正使煤老大成为能源革命的排头兵;生态保护从治理发力,实现从汾河清到黄河美;脱贫成果从巩固发力,坚定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

第七,激发起“三个干劲”。时不我待,必须打赢打好脱贫攻坚硬仗;长远之计,必须增强战略定力,绿色发展的道路不能变;迈向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

第八,焕发出“一个激情”。风雨起时,乘风而上;心之所向,虽远必近。

“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财贸师生纷纷表示要坚定不移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地按照省委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听党话跟党走,乘势而上、蹄疾步稳、只争朝夕、久久为功,把学院建设成特色鲜明、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高职院校,书写好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